每年七8月的酷暑季,对于马上踏入大学门槛和刚刚踏入社会的学生们来讲,期望和不安交织在一块。在这个季节,一面是高考考试 生填报志愿、憧憬着将来美好的大学生活,一面是毕业生初涉社会,步入职场,四年大学时光好像是对他们当初选择的检验。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发现,从不少毕业生的就业历程来看,考试报名热点的专业不肯定能为我们的将来谋份好工作,而“门可罗雀”的冷专业也不见得将生活“打入冷宫”。
法学:本科毕业为什么不敢直面就业
几年前,憧憬公平正义的高晴填报了国内某知名高校法学专业,“当时法学是热点专业,我的分数足足高出一本线70多分,能读法学的同学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优中选优。”高晴说。
几年后,法学、计算机等过去的热点专业却屡屡登上“就业难”的榜单。高晴告诉记者,班级三十余人,除去读研的十几人,剩下的学生或考取公务员 ,或进入国企,能继续从事法律有关工作的只有两三位。
“我仍然想找一份法务工作,但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可唐僧取经前也没去过西天啊!”现在,高晴投了近一个月的简历,同时穿梭于厦门各大律所实习、应聘,但招聘函仍然杳无音信,投出去的简历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记者采访获悉,现在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设有法学专业,扩张式的专业设置与社会供需关系紧急失衡。“法学看上去就业面广,但各行业都可以涉入,公务员招人少,工作经验设卡,企业技能需要高,专业和职位需要不匹配,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考研 。”高晴无奈地说,目前上了这条船,只能“且行且珍惜”。
新闻学:“每人都是新闻人”学新闻还有什么用
“不分白天黑夜,没上班下班之分,不变的就是24小时手机通联,还有时刻紧绷的新闻状况,这是一份责任,你得扛着!”说这话的是一位刚入职两年的新闻记者,现在就职于国内某一线都市报机动报道组,长期奔波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
几年前,王军怀揣着“铁肩担道义”的新闻理想,考试报名了中山大学 新闻学专业,“那时候新闻火啊!市场化媒体活跃,考试报名新闻学的多少都有点理想主义‘文静范儿’。”现在,假如再让王军做一个选择,他却有的犹豫。王军坦言,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能在毕业后参加校园招聘,直接进入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
“媒体圈有个现象,虽然做新闻,但却不喜欢招收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没经验的毕业生。”王军说,新媒体年代,每人都是新闻人,新闻报道专业性需要愈加高,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国际政治等专业愈加抢手。
王军自嘲说,新闻学就是个“万金油”,伴随职场需要愈加专业化,新闻学反倒不适应这种态势,加上媒体是一个可学习的行业,没太多的技术门槛,没特定的专业需要,入手快、门槛低。
金融专业:哪个说我生来就“衔着金汤勺”
中央财经大学 毕业生王晓磊就职于国内一家私有基金公司,与电视上出入高端写字楼、满嘴中英文混杂的高级白领相比,王晓磊对金融专业却有着我们的一番解析。
“金融专业其实并不可以保证毕业后能得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或一份非常高的薪水。”王晓磊说,“金融专业或许会比别的专业毕业生获得高收入的比率高中一年级些,但并没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夸张。大家有一个女同学毕业去做了空姐,湖南卫视还过去报道过我一位师姐去做了保镖。”
记者获悉,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很多元,银行、证券、基金、民营企业、外企、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薪水伴随单位性质和工作职位而高低不同。且依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年金融行业招聘供需报告》显示,金融范围人才供需失衡,角逐比率接近5∶1。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王晓磊不能不故意隐瞒了我们的真实收入。刚领到第一个月薪资的王晓磊说:“不少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月薪大概是五六千,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我只好说我的月薪是八千。”事实上,他8月税后的薪水超越1万元。“我觉得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个人的素质比专业来得更要紧。”王晓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