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孩子是最敏锐的 请勿随便否定大家的孩子!

   日期:2025-04-30     来源:www.yaolehui.com    浏览:315    
文章简介:下面汇总了6句最无视孩子人格的话,看看这类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坏影响。 1、你如何这么傻 爸爸妈妈:“这已经讲到第几遍了?你如何就一直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我完全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做。

下面汇总了6句最无视孩子人格的话,看看这类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坏影响。

1、你如何这么傻

爸爸妈妈:“这已经讲到第几遍了?你如何就一直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我完全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做。”

爸爸妈妈:“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了?这种题你同龄的孩子都会做了。”

孩子:“我仿佛没数学天分……”

爸爸妈妈:“你如何总这么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 将来到底想如何啊?”

假如列出对孩子的禁语名单,这句话一定名列榜首。这无疑是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

在你无视孩子的人格时,也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脚下时。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导性动机、收获动机等,所有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爸爸妈妈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让人惊叹的是,大家平常比较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

“你这个没用的!”

“你这孩子如何如此啊?”

“你这种孩子哪个会喜欢啊?”

“真是无可救药!”

“你如此的孩子,当初就不该生下来。”

“我如何会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你还吃那些饭哪!”

请你扪心自问,上面的话有没跟孩子说过。就算只说过一句,你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由于这类话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而这俨然是另一种虐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爸爸妈妈这种践踏孩子人格、毁掉孩子梦想、玷污孩子将来的行为反而是更恶毒的虐待。

有时,孩子的行为的确像个傻瓜。你可能感觉非常郁闷,甚至有的寒心,终于有一天,你忍无可忍,对孩子说出了上面的话。可是,事情已经如此了,你说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话也无济于事。

板上钉钉的事并非通过你的抱怨就能改变的。其实,这类话对孩子来讲并没任何好处,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变成白痴,从而把他推向无可救药的深渊。

2、我如果你就不如此做

爸爸妈妈:“要选课外辅导班了,你想好选什么科目了吗?”

孩子:“想好了。我要报足球和手工课。”

爸爸妈妈:“上次你不就是报的那两个吗?”

孩子:“我感觉继续以前做过的会更好一些。”

爸爸妈妈:“我如果你的话,就不会重复选同样的课。只有学习新常识,才会更有意思啊!”

爸爸妈妈常常给子女提出一些忠告,“假如我是你就会如此做”。他们站在爸爸妈妈的立场,想用我们的生活经验给孩子指出一条相对安全便捷的道路。当然,他们也会小心翼翼,不想让如此的谈话伤害到孩子,还期望能对孩子起到正确的引导用途。

但事实上,这话本身就表达了一种谴责的态度,而谴责的对象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行为。其实,这句话只强调了爸爸妈妈我们的想法,而没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建议,所以只能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和抗拒感。

无论怎么样,爸爸妈妈应该先一定孩子。譬如说,从某方面来讲, 孩子的选择也有其可取之处。然后,爸爸妈妈再换个说法,譬如,

“若是母亲,或许会那样做”,“父亲感觉如此做仿佛也很好”,等等,用这种方法来表达爸爸妈妈的想法。

有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给出建议后,会拼命想证明那是错的,而最容易见到的方法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证明爸爸妈妈不够严谨的话其实是错的,从而达到我们的报复目的。

有时,孩子也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切断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互动。可能不少人都曾有过这种逆反心理和行动,一两次没关系,但假如反复出现,就或许会出现无可挽回的局面。

当你的孩子有这种逆反预兆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为了,而是有必要先自我检讨一下,是否我们的某些话和行为伤害到了孩子,从而让他出现了过激行为。而你说过的话中,非常可能就是“如果我就不如此做”这句话伤害到了孩子。

3、你连这个都不懂

孩子:“父亲,飓风是什么?”

父亲:“如何忽然问到这个问题啊?”

孩子:“刚刚父亲看新闻时我也在旁边听到了,说美国有飓风登陆,去世了不少人。”

父亲:“你连飓风是什么都不了解?所以说叫你平常多看看书啊!”

孩子没学过的东西当然不了解,即使是学过的东西,孩子也会比较容易忘记。假如爸爸妈妈平常由于一点小事就责备孩子“如何连这个也不懂”“你到底了解什么”等,孩子会真的觉得自己无能。而从爸爸妈妈那里领会到的被瞧不起的滋味,会让孩子陷入被孤立的茫然之中。

事实上,爸爸妈妈说这句话主如果由于他懒得给孩子解说常识,

或是嫌孩子麻烦。但,孩子一定不知道爸爸妈妈的这种心理,他们只能感到爸爸妈妈懒得教自己,日常失去了一位非常不错的老师,而这会让他们很失望。假如这样的情况太频繁,就会给孩子留下非常坏的印象——啊!父母不仅仅是不想教我常识,而且还感觉我非常烦。

而孩子之所以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主如果想确认一下自己获得的常识是否正确,同时也想确认一下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所以,孩子才会反复问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性问题,直到确认爸爸妈妈真的爱自己为止,不然他们不会停手。

有时,爸爸妈妈也会被孩子的问题难住,出于尴尬而恼羞成怒,

对孩子吼道:“你连这个都不懂?”在孩子的世界里,比起爸爸妈妈答不上我们的问题,爸爸妈妈厌烦自己提问题的语气更让他受伤。

所以,当孩子问问题时,爸爸妈妈必须要有耐心,不要总摆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打发孩子。假如爸爸妈妈也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诉孩子自己也不懂,然后和孩子一块探寻答案,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4、你问这个做什么

孩子:“母亲,哪个寄来的快递啊?”

母亲:“母亲在网上买的。”

孩子:“买的什么?”

母亲:“就是一些母亲需要的东西。”

孩子:“到底是什么啊?我打开看看行吗?”

母亲:“你了解这个做什么?别管这个,干你一个人的事儿去!”

啥事都想插一脚的孩子,的确有的折磨人。爸爸妈妈在烦闷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大发雷霆,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再生气也不可以用“你问这个干吗?”“有工夫问这个,不如去学习”之类的话来刺伤孩子,爸爸妈妈必须要掌握控制我们的情绪。

被别的人无视的感觉真的非常糟糕,这一点无论是对大人来讲还是对孩子来讲都是一样的。而且,孩子的内心非常脆弱,他们还不可以像大人一样非常不错地调试自己。当他们被外人,特别是被爸爸妈妈无视时,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内心遭到非常大打击。所以,爸爸妈妈讲话时必须要格外小心。

当孩子开始大事小事都要插手时,你必须要先认识一下孩子为什么那样做,真的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只不过想了解一个答案?

还是想借机和父母聊天?这一点你需要先弄了解。

若是前者,你就要给他明确的答案,解决他的困惑。若是后者,那爸爸妈妈就需要跟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流,满足他的交流欲望了。

这两者有一个一同点,那就是,都需要爸爸妈妈亲切地给予说明。当然,教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

譬如,孩子特别喜欢某个网站,天天都缠着你要上那个网站,那就不如干脆抽出时间,教孩子用电脑进行网站搜索的办法。或者,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孩子制定如此的规则,有想了解的事情,在来问父母之前,先问一下哥哥姐姐,假如还是得不到答案就去翻书,若实在是我们的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再来询问父母。但爸爸妈妈应该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孩子再来问你问题,你必须要用十二分的热情给予解答。

5、幸亏你爸没看见

母亲:“你如何又穿着鞋爬上座位啊。你爸最讨厌在车里如此了。”

孩子:“反正一会儿还要再穿,脱了又穿的太麻烦了。”

母亲:“总之你不可以穿鞋踩上来,幸亏你爸没看见, 不然又要挨训了。”

对孩子来讲,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人,他的评价当然要参考,

但自己的渴望和收获动机更要紧。假如爸爸妈妈随便说出这种话,则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羞愧心理,觉得外面的评论和眼光比我们的理想和收获动机更要紧。而结果则只能让孩子迷失,

不了解怎么样制定正确的计划并为之努力。

当然,别人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假如外面的评价和孩子内心的动机可以平衡的话,那当然最好。但在大家的社会中,这两者是失衡的,比起孩子的收获动机,大家更在乎其他人的怎么看,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这种社会近况下,爸爸妈妈有必要保护孩子,更多地去强调和推进孩子的收获动机。

大家在自己获得进步时会变得开心,达到自我设定的目的时会产生收获感,而感觉到这种喜悦和收获感后就能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但,假如孩子只是为了父母、爷爷奶奶或老师的好评而去做事,就会背负非常大的重压,假如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紧急的受挫感。更极端的状况是,他会觉得自己需要不惜任何代价去换取其他人的好评。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彼此和睦相处才能愈加幸福。但,

和别人保持和睦关系并不只表目前获得别人的好评,而是只有在尊重别人的建议时才会达成。看重别人的评价和尊重别人的建议,这是两码事。明智的爸爸妈妈要正视这一点。

6、小小年龄,你懂什么

孩子:“母亲,志民一直来烦我。”

母亲:“那是你弟弟啊,你多让着他点。他喜欢你才会如此的。”

孩子:“母亲一直偏袒志民,我非常哀愁。”

母亲:“哈哈……你了解什么是哀愁吗?”

孩子:“如何不了解?伤心、难过,就是这种感觉啊。”

母亲:“小小年龄,你懂什么叫哀愁?什么地方学来的啊?”

假如换个立场,你就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了。小时候趁母亲不在家,拿着母亲的化妆品往脸上乱抹,然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

这种历程大伙都有吧?趁姐姐外出时,偷偷穿上姐姐新买的漂亮裙子,然后赶在姐姐回来前快点放回原处,这种历程大伙也都很熟悉吧?或者,买张不合适我们的年龄看的电影票,偷偷去感受一下刺激,这种事情也不在少数。然后被大人发现了,基本上都会听到如此的话:“小小年龄,就这么……”

听到这种话,大家当时不也在心里暗暗反驳吗。年龄小有哪些罪?为何总说自己年龄小,不把自己当回事呢?大家为此感到委屈,怅然若失。那时就在想,大人为何一直不懂我们的心思呢?

回想一下那些年幼时的心情,自己听到那些话时所产生的情绪,然后再回顾一下你孩子的表情,你就不会说着“年龄小小的,你懂什么”之类的话,然后一笑而过了。想想我们的过去,你就能理解自己说出这类话后,孩子的内心有多压抑了。

当然,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像大人那样复杂,但孩子的感情也很丰富。即使是新生襁褓中的婴儿也会表达自己最基本的情绪;满周岁后,婴幼儿就会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情绪了;到两三岁后,

孩子就能知道自己情绪产生是什么原因了;一进婴幼儿园,孩子就开始理解混合情绪了,即在一件事中同时感觉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当你了解儿童的情绪进步后,你就可以了解,孩子们从小就是情绪互动的好手。所以,请勿一味地用年龄小为理由去无视孩子,而是应该尝试着在情绪交流方面,和孩子进行更为积极的互动。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